淅有好物在山川 綠滿青山果滿園——淅川縣“三線結合”打造富民強縣新模式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秋日的淅川美不勝收。行走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晶瑩剔透的丹江水映襯著層層梯田,紅燈籠一樣的軟籽石榴掛滿枝頭;鱗次櫛比的池塘,大閘蟹身影若隱若現……
淅有好物在山川,這青山綠水間的好物,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淅川人認真踐行“兩山”理論,切實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縮影。伴隨著2021中國農民豐收節第四屆中國農民電影節的舉辦,“綠色淅川”正在成為新的網紅打卡地。
踐行“兩山論”,青山秀水謀出路
“守山守水,不能守窮。”淅川縣縣長王興勇擲地有聲地說,“我們以‘兩山’理論為指導,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大力推進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富民增收的金山銀山。”淅川人甘當源頭守護者,傾力呵護一渠清水,真正走出了一條水清民富的發展新路徑,成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南陽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的生動體現。
面對這片生態農業發展的天賜之地,淅川以“水清”“民富”“縣強”為目標,確立“生態立縣”的戰略定位,以綠色發展為理念,短中長三線產業項目相結合,將生態產業穿珠成鏈,靠青山秀水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如今,淅川的農產品“喝”的是一級水源地的天然礦泉水,“吃”的是有機肥,“吸”的是高負氧離子的新鮮空氣,實施的是全方位的農產品質量監管。借著一方好山好水好空氣,淅川先后培育出以香菇為主的菌類,以金銀花、迷迭香為主的中藥材,以丹江魚、大閘蟹、小龍蝦為主的水產品,以淅川烏骨雞、鵲山雞、中華蜜蜂為主的畜產品,以軟籽石榴、杏李、大櫻桃、黃金梨、柑橘、核桃為主的林果產品。現已發展食用菌4000萬袋、中藥材5萬畝、小龍蝦2.5萬畝、軟籽石榴近5萬畝、杏李6萬余畝;打造5000畝以上示范基地3個、千畝以上基地15個。“亞洲一庫”大閘蟹、“榴博士”軟籽石榴、淅川烏骨雞等品牌在農產品博覽會上多次獲獎。
育特色產業,“三線結合”助增收
“去年秋冬季挖塘、投苗花了8000多元。今年收回成本不說,又賺4000多元。”在厚坡鎮唐灣村小龍蝦產業扶貧基地,貧困戶張家偉笑得合不攏嘴。在馬蹬鎮寇樓村,村民寇元欽發展了1300畝蟹塘,參與戶戶均年增收1.6萬元;荊紫關鎮廟嶺村則巧打“丘陵山地”牌,420戶群眾發展大櫻桃1200畝、薄殼核桃2200畝,套種何首烏、花生等,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軟籽石榴、杏李、薄殼核桃、大閘蟹等特色產業已在淅川大地成百花齊放之勢。“綠色是產業的底色。”王興勇告訴記者,“按照快見效、可持續的要求,我們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短、中、長產業合奏,抓短線短期致富、抓中線保證持續、抓長線打造恒業,讓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實惠。”在綠色引領下,淅川短、中、長三線產業相結合的全縣產業發展思路愈加明晰:短線重點發展中藥材、食用菌等短平快產業;中線大力推廣軟籽石榴、薄殼核桃等生態林果,套種林下作物;長線用大交通帶動大旅游,用大旅游帶動大發展。
目前,淅川“短中長”模式成為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淅川經驗”,產業扶貧、黨建扶貧等特色做法,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批示。
同奔致富路,“淅有山川”樹品牌
踏上致富路,奔向“綠富美”。為了使全面小康成色更足,淅川圍繞已形成的特色產業,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積極拉長鏈條,促進農旅融合,全面打響“淅有山川”區域公用品牌。
“淅有”,取“稀有”之諧音,“很少有的,極少見的”之意。通過舉辦賞花節、農產品采摘等活動,“淅有山川”品牌逐漸被世人所認知。隨著京淅對口協作深入開展,淅川越來越多的綠色有機食品伴隨純凈的丹江水源源不斷送到了北京,渠首“生態農產品”名號正在打響。在各種推介會上,味美鮮香的丹江魚、通紅發亮的小龍蝦、個大粒滿的軟籽石榴、天然健康的福森源涼茶……憑借“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和“生態綠色”的招牌,淅川琳瑯滿目的優質生態農產品一經亮相,就贏得了產品采購商的青睞。
坐擁天賜之山、地造之川,配以稀有文化融合稀有山水、稀有物產釀造的稀有美味,淅川正圍繞生態綠色的優勢,將水果、水產、畜牧和生態旅游等產業涵蓋至公用品牌之中,真正依靠品牌的力量,為淅川農產品走進市場貼上一張靚麗名片。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