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灣:鄉村振興的“樣板間”
延安華潤希望小鎮通過“田園綜合體”幫扶模式,將一、二、三產業的幫扶項目串聯起來,輻射帶動小鎮周邊群眾致富奔小康。圖為記者航拍的延安華潤希望小鎮。本報記者 李旭佳攝
走近南泥灣的西大門,很多人會被稻香門雕塑所吸引: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閃耀著金黃色的光芒,象征著豐收的喜悅,凝結著艱苦奮斗的汗水。
這道門,通往水草豐茂的南泥灣。
這條路的方向,就是南泥灣精神的方向。
從荒無人煙的“爛泥灣”到“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南泥灣作為農墾、軍墾文化的發祥地,如今正經歷又一次巨變。
近年來,南泥灣開發區把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作為南泥灣二次開發的“根”和“魂”,走出了一條新發展理念指引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家門口的幸福生活
鄉村要振興,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關鍵一環。
2020年,南泥灣實施鄉村振興基礎設施配套工程,水、電、氣、網管線入戶,鋪設排污管道,硬化路面,改造水渠,安裝路燈……村民們感受著居住環境實實在在的變化。
“為詳細了解轄區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推進情況,今年3月9日開始,我們首次采取實地觀摩等方式,隨機抽取12個行政村,現場評比打分,促進相互之間形成比學趕超、創優爭先的氛圍。”南泥灣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李鑒君說。
2020年,南泥灣開發區建成群眾安置房46棟789套,改造農家院落345個,改廁430座,清理院落1968處,核心區環衛管護146.9萬平方米,綠化管護124.7萬平方米,群眾生活、生產條件明顯改善。
“如今的南泥灣真是大變樣,環境好了,馬路寬了,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南泥灣農場退休職工曹斌說。
曹斌家里有8口人,過去住在農場安排的老樓里,只有50多平方米,年代久了不安全。現在他家搬進了安置房,年輕人也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西大門景觀、黨徽廣場、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南泥灣成為來延安游客的打卡地和延安市民休閑娛樂的“后花園”。
旅游熱帶動了南泥灣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南泥灣依托桃寶峪村、高坊村2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培育農家樂、鄉村民宿等實體經濟15個,57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擦亮南泥灣這塊“金字招牌”
走進延安南泥灣金伯利農場,一棟棟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整齊排列,南泥灣鎮馬坊村村民劉娜正在和10多名村民為貝貝南瓜吊蔓、整枝。
悶熱的大棚里,劉娜的鼻尖沁出汗珠,帽子也濕了一半,但她的臉上始終掛著笑,她說:“村上產業發展起來了,我們也跟著受益哩,平時在大棚里打打工,離家近,收入也很可觀。”
金伯利農場位于南泥灣鎮馬坊村,是南泥灣開發區打造的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區。
“這是我們新引進的貝貝南瓜,現在已經結上南瓜了,豐收在望。”據延安南泥灣(集團)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耀介紹,目前,金伯利農場已建成89棟雙拱棚、14棟連棟溫室及育苗溫室,部分溫室大棚已開始試種。
“農場主要選育高品質果蔬品種,采取訂單農業形式,在農作物種植中加強過程監管,多用農家肥、有機肥,實現生產高效率、產品高品質。”馮耀說。
“有了好產品之后還要有自己的品牌。‘南泥灣’3個字就是我們發展品牌經濟最有力的保障。”延安南泥灣(集團)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崔振榮說,“現在我們有‘南泥灣’‘南泥灣九龍泉’‘南泥灣大生產’等品牌,香菇、羊肚菌、蘋果、紅棗等都可以用這些品牌。”
品牌經濟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近年來,南泥灣開發區大力推進品牌建設,聯合企業推出“中國品牌南泥灣計劃”,上市“南泥灣”商標產品,布局“南泥灣”特色生態產品旗艦店,重塑南泥灣產業生態體系,打造“一帶一路”國家品牌賦能中心。
“對于開發區來說,產品和產品的市場占有情況是兩個最基礎的要考慮的元素,品牌就是嫁接產品和市場的一個重要的媒介,品牌需要產品去支撐、需要市場去驗證它的價值。”李鑒君表示,南泥灣開發區將通過宣傳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共同把南泥灣的品牌做大、做強,實現產品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希望小鎮帶來“大希望”
8月10日,夕陽西下,在馬坊村的雪花童夢廣場,幾位老人正圍坐在一起下象棋、拉家常;孩子們嬉戲打鬧,歡樂無比。
“以前哪有這樣的場地呀,不僅沒有活動場地,年輕人大都外出了,村里連年輕人都不多見。”村民劉鳳舞感慨地說。
過去的馬坊村,缺少掙錢的渠道,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當然想回家工作了。”延安華潤希望小鎮的建設讓很多年輕人看到了回鄉就業的潛力。
2018年6月,延安華潤希望小鎮項目正式啟動。3年來,希望小鎮新建民居19棟,改造民居104個,新建了黨群服務中心、馬坊大禮堂、紅軍幼兒園、希望農莊、香菇面館、米蘭花酒店和1938精釀坊,改建了南泥灣1號精品民宿,配套完善了室外給排水、村內道路、太陽能路燈等公共設施,全村人居環境得到了徹底改善。
“希望小鎮帶動了全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直接受益村民167戶563人,輻射帶動南泥灣鎮村民近萬人,昔日破舊的馬坊村已變成了極具陜北風情的‘田園綜合體’。”南泥灣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原馬坊村第一書記藺廣偉說。
與很多同村人一樣,耿美蓉之前一直在外務工。看到村里在希望小鎮的帶動下發展得這么好,她毅然決定回村。
“村里現在不僅有活干,還建起了幼兒園,我在酒店當服務員,收入不低離家還近,我覺得很滿意。”耿美蓉笑著說。
日子好過了,村民眼里有了光,臉上多了笑,生活更有了奔頭。
行走在希望小鎮里,色彩繽紛,充滿活力。村道兩旁墻上“凝聚智慧和力量”的標語鼓舞著人們的干勁,希望小鎮正在給這里帶來“大希望”。
“‘十四五’時期是‘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我們將以馬坊村為典型,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全面振興,將南泥灣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鄉村振興‘樣板間’。”李鑒君說。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