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破壁城鄉,“手繪”未來生活
近日,杭州余杭區發布的兩則信息引起了廣泛關注。一是東部的之江實驗室招人,其智能機器人研究中心有50余個崗位,瞄準的都是具有博士、碩士學歷的年輕人才;另一則是余杭“國字號”上新——西部的徑山鎮小古城村上榜第三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
協作共富,眼下,余杭東部“科技”與西部“生態”正在呼應,打通城市與鄉村的要素壁壘,不僅是追求地理意義上人口的集聚、建筑意義上樓宇的集合,更著眼于打造孵化夢想的空間、創造機遇的舞臺、寄托心靈的場所,在風光變幻中起步奔跑。
產業賦能生活 提升城市運行能級
在較為偏遠的西部鄉村,從衛生服務站向衛生服務中心傳送血液樣本,再由服務中心將化驗結果傳交給服務站,需要多久?在余杭,僅需10分鐘。家住余杭區余杭街道洪桐村的孫阿姨就體驗了一把這樣的高效服務。
“我們村離區屬醫院挺遠的,來回路程要一個小時。檢查化驗要掛號、開單、等結果也要半天?!睂O阿姨說,現在衛生服務站的檢查單用無人機來送,檢查結果很快就知道了。
孫阿姨口中“檢查單無人機來送”,正是余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手余杭創新型企業迅蟻科技,推出的針對西部較偏遠鄉村的“天空通道”醫療服務項目,通過開通固定航線由無人機“空運”,極大地提升了醫療服務效率。
科技造福民生,也讓生活變得更加溫暖。
位于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的佳量醫療,參與我國首款閉環神經刺激系統研發,首例具有19年癲癇病史的病人在接受腦部植入手術后康復出院;在杭州師范大學倉前校區南門附近的余杭塘路過街路口,行人等候區近路端和斑馬線兩側安裝了燈光、語音智能提醒系統,市民過馬路更安全……
定位于城市高能級,余杭將創新作為驅動力,正為提升資源、環境、經濟和人口承載力釋放出強大磁場,不僅是為余杭奠定城市永續發展的空間,更是回應廣大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資源要素流動打開鄉村內生活力
山上尋幽,山下問茶,杭州徑山鎮徑山村承載著人們心目中“向往的生活”。
不久前,徑山村牽手余杭知名本土企業華立集團,共同設立了“鄉村振興謀劃工作辦公室”,運用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提升特色農業品牌、打響徑山旅游知名度。
這不是徑山村第一次成立公司。在2019年徑山村就成立了杭州徑山禪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不論是旅游還是民食民宿,抑或是特色商品、農產品等、都統一用禪村品牌,并由公司統籌運營。
用美麗經濟帶動村民共同致富,為村民創造未來美好生活,徑山村走的是一條“抱團發展”之路。
如今的徑山村,搭建鄉賢青創同盟,成立全民參與共盟,打開了農村資源要素優化配置通道,通過鼓勵引導科技進鄉村、資金進鄉村、青年回農村,激活鄉村振興內生活力,在城之所向與民之所望中,不斷上演著美好生活的現實場景。
山城協作統籌“手繪”未來生活畫本
拓展更寬廣的共富共享之路,余杭探索構建“1+5”山城協作聯合體,已建立東部未來科技城與西部五鎮的產業聯動機制,激發產業發展活力。
以3萬畝永久性基本農田為著力點,余杭街道依托轄區數字經濟產業優勢和高校資源,與浙江大學農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良種良法提升畝均收益,并利用數字賦能打造永安村“稻香小鎮”,加速城鄉統籌發展。
以青山村優越的自然生態為原點,杭州黃湖鎮吸引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他們在村里辦起稻田音樂會,80多歲的婆婆也積極加入;會手藝的村民在設計師的指導下,帶著金屬編制的作品參加亞洲頂級設計展;青山村里還發起了“自然好鄰居計劃”,56戶村民家庭利用閑置房屋、工藝技能為外來訪客提供餐飲住宿、手工藝教學等,年戶均增收2.5萬元以上。
一部“未來生活畫本”正在新老余杭人的“手繪”下著墨上色,“城”與“山”面貌蝶變,“東”與“西”民生福祉改善,余杭城西騰飛、東部興盛、西部富美的特色之路也越走越寬。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