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應城:一把糯穗的產業逆襲
仲夏時節,驅車行駛在湖北省應城市的鄉村田野,迎風招展的秧苗騰起層層細浪,萬畝糯稻田園承載著年豐時稔、穰穰滿家的殷殷希冀;漫步集鎮街巷,各種糯米傳統小吃香甜誘人,食者云集。
一把糯穗一座城。打開應城糯稻產業的發展軌跡,一組數據令人側目:2015年創建10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糯稻)標準化生產基地,2016年應城糯稻“榮升”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9年引進“業界大咖”浙江中磐糧油落戶,2020年糯稻面積達37萬畝,年加工銷售糯米、元宵粉等產品總額達到12億元……
暑熱中蒸騰彌漫著糯香,記者走進鄂中腹地應城,下田埂、進工廠,入村組、訪農戶,求解這個傳統糧食產區糯稻產業升級的密碼。
轉型:從“膏都鹽海”到“糯稻大市”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我們立足長遠與現實,瞄準糯稻產業,著力打造‘全國秈型糯稻第一市’。”應城市委書記程濤與記者一見面便直入主題,“應城市農業基礎資源得天獨厚,地處北緯30度,在地球的‘臍帶’上,是秈糯種植最適宜區域之一。”緊接著,他從全市主導產業的定位邏輯作了介紹。
應城素有“三寶”——石膏、巖鹽和湯池溫泉,地下礦產較多,一直是石膏、巖鹽的富集出產地,“膏都鹽海”曾是應城的“金名片”,應城化工產業集群曾被確定為湖北省首批重點支持產業集群之一。
石膏、鹽化工對應城工業化進程的貢獻毋庸置疑,但給當地人帶來的記憶并不都美好。粗放的生產過程,曾讓應城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不斷遭受挑戰。
毫無疑問,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當下,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隨著石膏資源的資源化利用,原來的石膏礦區已建設成為礦山旅游景區,鹽化工也不斷完成升級改造。曾經的“金名片”褪色后,應城勢必要探尋一條新的發展路子。
踏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壯闊征程,應城市在新時代的不斷變革中探尋發展路徑。湖北省委書記應勇關于“做強龍頭打造品牌著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以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縣域經濟突破性發展”的總體要求,為應城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
在城鄉一體、工農協調中,大開大合的應城人把眼光放到了“糯稻”產業上。它既如一根線貫穿農業農村農民等主體,也像一張網覆蓋全城,既有群眾基礎和產業潛力,又能整合提升多元市場要素,將之轉化為強市富農的發展動力。
從產業角度打量,應城地處北緯30度,江漢平原和鄂中丘陵的過渡地帶,陽光充足、雨熱豐富,土地肥沃、土壤酸堿度適中,是國內秈型糯稻最適宜種植的區域之一。應城糯稻種植面積和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在國家糯米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歷史傳承觀察,應城市所在的孝感地區,素有種植食用糯稻的悠久歷史和傳統習慣,過年吃年糕、月半嘗元宵、端午品粽子、休閑吃麻糖、平日飲米酒,糯稻產業與應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可以說,一部應城水稻史,就是濃縮版的中國水稻史。
更為關鍵的是,糯稻不僅本身產業鏈較長,還可以嫁接到釀酒、副食品、化妝品等產業上,與之長成一體,為其錦上添花。
“糯稻不僅是糧食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在調整糧食結構、提高種糧效益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城市市長徐長斌表示,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人民消費結構不斷改善,從“吃得飽”向“吃得好”不斷邁進,應城糯稻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既順應消費潮流,也是主動入位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應有之舉。
“經過統籌考慮,結合市情實際,應城下決心以糯稻產業為抓手,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融通供應鏈來破題鄉村產業振興,由此去嘗試旋開鄉村全面振興的閥門開關。”應城市委副書記田洪年說。
如今,糯稻已經成為了應城的第4寶。從工礦型“銀色經濟”到糧作型“綠色經濟”,應城產業結構的成色更足、品質更高、前景更好,“華中糯稻第一市”的稱號由此叫響全國。
突圍:從“種得優”到“賣得好”
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應城糯稻面積和產量一直位于全國前列。但過去由于品種分散、品質不高,價格比不過鄰近的云夢、孝南等周邊縣市。
對內是整合產業資源的平臺,對外是代表地方文化的符號,重任在肩的應城糯稻產業,還面臨著國內外的競爭和需求側的升級。既要稻花飄香,還要“艷壓群芳”,難度可想而知。
為了打好糯稻翻身仗,應城市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以前都是打亂仗,最多時50多個品種,亂七八糟,賣不出去。”回憶起20世紀90年代去廣東推介應城糯米的情景,應城市糯稻協會會長朱劍滿是感慨。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抓產業必須從品種入手,否則就如無根之木難以長久。
位于黃灘鎮上河村的祥豐家庭農場,是應城市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稻田里一株株中稻莖稈挺拔,上千畝稻田成網格狀分布,數十個水稻品種標注清晰、分列展示。
“應城從引進的數十個品種中不斷篩選淘汰,從適應性、品質、抗性、產量等多方面考量,選育出更適宜的糯稻品種。”應城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志偉對記者表示,農業農村局定期組織種糧大戶等到農場觀摩、培訓,種植戶根據水稻長勢看禾選種。
稻田里建成了“種子超市”,稻田也吃上了“自助餐”。隨著應城糯稻品種持續更新換代,高產和優質得到同步提升,逐步形成“紅糯一號”“珍糯”“糯兩優香6號”等主打品種。
稻田旁邊,佇立著新修建的塔式烘干機。目前祥豐農場已托管稻田8000多畝,隨著飛防、機收、烘干等社會服務化內容不斷豐富,曾經單一的家庭農場早已變身全能“農管家”。
“種植戶預知種植風險,收益穩定年底穩穩賺錢,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種稻。”王志偉說,自今年起至2025年應城市財政將每年列支“以獎代補”資金2000萬元用于國家級、省級、孝感市級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認定,以及糯稻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二品一標”認證、農產品展示展銷等,以此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
應城糯稻主產區之一田店鎮,種植大戶黃水望和老伴種了80畝糯稻,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每年至少有十幾萬元賺頭,比過去的日子好多了。”黃水望對糯稻種植收益相當滿意。
高質量發展是經濟規律和發展大勢使然,決定著一地產業的未來走向。高質量主要“高”在哪里?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益運行。
“市場是無形的手,政府引導扶持卻是有形的手。除出臺專門的糯稻扶持政策外,我們還通過立項爭資,為糯稻核心產區爭取高標準農田整理、鄭家渠道除險加固、農資種子量身定制等項目,融資2億余元,為糯稻產業發展賦能助力。”應城市副市長徐安平介紹。
2020年,應城市建成無公害優質糯稻基地21.4萬畝,楊河、田店、楊嶺三個鄉鎮10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糯稻)標準化生產基地規模不斷壯大,由點及面不斷推動應城糯稻產業向高而行。
種得有勁,銷得火爆。品質優良的應城糯稻得到了市場的青睞,業已成為諸多知名企業的重要原料供應基地。
數據統計顯示,每年銷往三全食品、思念湯圓、吉安廬東食品等大型副食品加工企業的糯米,應城糯稻就占到孝感市糯稻初級產品總量的60%。
“應城秈型糯稻含有10多種微量元素,支鏈淀粉含量高達98%,出酒率逾51%,是食品加工和釀酒的優質原料。”田店鎮黨委書記李艾平表示,糯稻既可作為釀酒和食品加工的優質原料,又可作為主食直接食用,田店鎮農民種植糯稻畝均增收200元以上。
應城稻香想要飄得遠,必須進一步擴大“朋友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之年,應城著力向外遞上“糯稻名片”,釋放出聚力打造優質糯稻之鄉的強烈信號。
紹興黃酒、四川五糧液、河南思念食品……一個個蜚聲國內外的品牌在今年3月齊聚應城,共襄一場糯稻行業的盛事——中國·應城糯稻產業產供銷深加工招商推介對接會。
應城糯稻“粉絲”紛至沓來。紹興黃酒集團、孝感米酒集團在應城市落實訂單生產5萬畝,收購價格每百斤高出市場價6-8元,僅此一項為農民增收400萬元。
連一向用料嚴格的貴州酒業也循味而至。貴州仁懷市茅臺鎮金園臺酒業總經理丁琦表示,計劃在應城采購糯稻等農產品作為釀酒原料。
可以說,這次醞釀已久的推介會甫一推出就結出好果,更推動了城市消費與鄉村供給、城市資本與鄉村產業的全方位嫁接融合。
回首升級之路,不難發現,正是秉持“路難行行則至,事難辦辦則成”的釘子精神,應城糯稻產業方能星火燎原、勢不可擋。
提升:從品牌打造到全鏈集成
從國內實際情況看,種糧比較效益偏低是無法回避的事實,糧強民不富也曾是很多產糧大縣遇到的難題。矛盾要怎么解?
“讓種糧農民有錢賺、讓地方政府財政能增加,才是治本之策。”程濤表示,農產品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農產品加工業的競爭。構建全產業鏈條,沒有一批深加工龍頭企業的帶動,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無從抓起,農業轉型升級將會成為空談。
“大農業、大糧食、大產業、全鏈條”,應城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強調糯稻發展理念的轉變,要把糯稻當成產業來抓,進一步集合多元主體、聚合多方資源、打造龍頭企業,才能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應城鄉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
諸多問題指向了同一個答案,即必須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事實上,圍繞產業振興、農民增收和唱響糯稻品牌,應城早已進入實操階段。
2019年,應城市糯稻現代農業產業園應勢而生,力爭成為湖北省現代農業的示范窗口、產業融合的展示基地、農業高科技聚集區和創新企業的發展平臺。從產業區的四大定位,足以感受到應城人的信心滿滿。
種好梧桐樹,自有金鳳凰。2019年,湖北中磐糧油食品有限公司通過招商引資落戶應城市。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服務體系,“互聯網+電商云平臺”……“強勢外援”為應城糧油產供銷一體化打造出了優質樣板。
走進中磐糧油,一座座現代化加工車間由空中管道相連接,稻米在園區內“足不沾地”即能“脫胎換骨”。一粒粒精挑細選的稻米,經過20多道工序變身為數十種精深加工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好米酒、好湯圓一定是‘種’出來的。”湖北中磐糧油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軍杰介紹,公司以訂單農業的模式,導入精品糧油種植標準,提供種植技術保障,引導農民生產方式的升級改造。目前已推廣優質糧訂單種植5萬余畝,帶動農戶1.5萬戶,增加農民收入1500萬余元,聯農帶農示范作用得到較好發揮。
發軔于糧油進口業務,中磐糧油從前端向后端持續延伸的同時,持續推出溫泉稻香米、黏米粉等適合電商渠道的小包裝產品,與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密切合作,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一條龍服務。
在3月舉辦的對接會上,應城市和京東物流達成戰略協議,深化應城糯稻產業在品牌打造、智能供應鏈等領域的合作,重點打造應城市智能電商物流供應鏈體系、打造以糯稻為主的電商物流產業帶。
一根線容易斷,萬根線能拉船。“外來伙伴”持續發力,應城本土市場主體也相時而動,從傳統發展向多維拓展轉變。
湖北晶潤泰糧油股份有限公司一直都在探索糧油全產業鏈發展,堅持“公司+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在應城發展糯稻訂單種植2.4萬畝,通過培養農業經紀人,提供技術支持,從品種選育、種植管理到收割收購,形成了一條龍產業運行模式。
有龍頭企業帶動,農業品牌亮了,基礎產業活了,產業鏈更完善了,農民收入增長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應城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魯曉麗表示,新科技、新模式、新業態滲透到傳統鄉村,這給應城市產業升級、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帶來倍增效應。
糯稻飄香出實績:2016年,“應城糯稻”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20年,“應城糯稻”申獲應城糯米國家地理專用標志。
數據是歷史最誠實的記錄者。
2017年至今,應城市糧食產業經濟總值由15.6億元增加到18.1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4%。優質原糧基地從54萬畝提高到62萬畝,增加了14.8%,較好地實現了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相統一。
莫道農家無寶玉,沃野千里皆是金。如今的應城大地,一個個種糧大戶爭先恐后,一家家優秀糧食企業競相涌現,一張張農民的笑臉寫滿幸福。承載美麗傳說和富民夢想的應城糯稻,正為這座城市帶來新的活力,也必將在新的明天,書寫鄉村振興新的榮光、新的輝煌。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